
他花半生收集中盛投资,却只求它们有一个安稳的家。
在中国当代收藏史上,王世襄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,他不仅是学者、是藏家,更是一位用生命守护文化中盛投资的人。
他所集藏的79件明式家具,每一件都不仅是木材与工艺的结晶,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生活记忆与审美精神。
而这批珍宝最终入藏上海博物馆的背后,是一段并不广为人知却感人至深的往事。
家具,是有体温的器物
王世襄先生曾说,家具是“有体温的器物”。
展开剩余78%在他看来,明式家具不仅是用来坐卧的器具,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,是一种文化的沉淀。
数十年来,他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北京的胡同旧巷,一块一块地寻觅、一遍一遍地修复、一件一件地研究。
那些被他收回来的家具,大多残破不堪,却在他的手中重获新生。
拥挤的老宅
然而现实的问题,也逐渐逼近晚年时的王世襄。
他所居住的芳嘉园胡同老宅年久失修,多家混居,空间极其有限。那79件明式家具被堆放在狭窄的房间中,紧挨着别人家的厨房。火灾隐患终日悬在心头。
王世襄曾多次向文物管理部门求助,甚至提出“以家具换一套房”,只愿为这批家具寻一个安全的归宿。
可惜当时文保意识尚未普及,相关单位仅送来几只灭火器,便再无回音。
婉拒海外中盛投资,心属中国
也正是在那个阶段,海外博物馆陆续发来借展邀请,但王世襄一一婉拒。
他从不希望这批家具离开中国。
他一心所愿,是让它们完整地、体面地留在中国的公共文化机构中——哪怕那个时候,连故宫都还没有专门的家具陈列空间。
最好的安排
转机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。
经由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的牵线,香港藏家庄贵仑先生出资购下全部79件家具,并以父亲庄志宸、叔父庄志刚的名义,无偿捐赠予上海博物馆。
这一安排背后有三个温柔的约定:
所有家具必须整体收藏,不得拆散; 转让价格仅以“让王世襄安度晚年”为大致标准,具体金额从未公开; 将来须设专馆陈列,向公众长期开放。物有归宿,如人有归乡
1993年,这批明式家具终于南迁上海,入住上博。
很多人议论这是“捐赠”还是“出售”,也有人猜测作价百万美元。
但王世襄始终淡然。
他说:“物有归宿,如人有归乡。”
如今我们再走进上海博物馆“庄志宸、庄志刚明清家具馆”,在那安静的光线下,看到的不仅是明代工匠的天工巧思,更是一代大家的初心与坚守。
它们终于不再漂泊。
文化,因此得以延续。
发布于:江苏省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